锂电材料板块将获政策红包
发布时间:
2017-06-12 00:00
来源:
目前化工行业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受供给过剩、需求下降影响,石油、煤炭等上游原料低价运行,行业成本支撑力度减弱;二是房地产、汽车、家电以及纺织等传统化工品的主要消费领域,其需求的低迷直接影响上游产业的盈利情况。在此背景下,投资机构分析认为,2016年传统化工企业整体面临的经营压力依然会较大,而部分受国家政策影响的新兴产业将会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其中,受新能源汽车需求驱动,动力电池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将带动上游关键材料需求的增加。
电动汽车产量猛增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27.92万辆,同比增长4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产量11.72万辆,同比增长3.5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产量5.30万辆,同比增长3倍;纯电动商用车产量9.01万辆,同比增长11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产量1.89万辆,同比增长90%。
据了解,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积极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推出了目标计划、补贴政策、牌照政策、税收政策、政府推广目标等全套推广方案。据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规划》即将落地,预计中央政策将按充电设施投资金额30%进行补贴,届时北京、上海等城市“中央+地方”补贴金额达45%~60%,将极大地推动新能源配套设施建设,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
2015年12月,工信部印发《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此前,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5部门还联合发布了5项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国家标准,并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车对于环保和汽车产业升级换代意义非凡,后期有望再收政策红包,行业今年将迎爆发性增长。
渤海证券行业研究员郑连声预计,由于“十三五”政策仍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加上2017—2018年补贴相比2016年减少20%的影响,预计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会明显回升,全年销量有望突破40万辆。
随着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的落实以及新能源汽车限购政策的废除,新能源汽车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我国制定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70%以上;到2025年,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80%以上。
锂电材料市场走俏
渤海证券行业研究员张敬华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必将促进动力锂电池需求,进而带动锂电产业链快速发展。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池占电动车成本35%以上。目前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种类较多,从比能量、比功率、体积比能量、工作温度以及循环寿命等综合性能比较来看,锂离子电池具有较强的优势,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已成主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已使得锂离子动力电池成为电动车动力电池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2014年,我国共生产新能源汽车83900辆。根据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装备情况看,A级乘用车一般一辆需要30kWh容量电池,商用电动大巴车一辆需要200kWh,中巴车约70kWh。根据2014年我国所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种类构成,若按每辆新能源汽车需要60kWh计算,则2014年共需要动力电池5.03GWh,产值近百亿元;2015年若按照生产31.92万辆新能源汽车计算,预计将需要动力电池19.15GWh。
在锂离子电池产量增幅稳定的基础之上,动力电池的爆发性将会延伸到上游锂矿、正负极材料、隔膜以及电解液等锂电池关键材料产业,预计产能过剩的材料在2016年将会出现紧平衡,而产能不足的材料,在新增产能于2016年尚无法有效释放的情况下,供给将会进一步紧张。
从碳酸锂和六氟磷酸锂的价格走势也能看出,供给端增速放缓,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需求端的快速增长,导致碳酸锂和六氟磷酸锂的价格不断增长。从锂电池的关键材料看,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以及锂电池隔膜。预计锂电池产业链相关材料价格稳步提高将是趋势。
张敬华认为,从各相关材料看,正负极材料目前市场已趋于饱和,产能已显过剩,未来看点在于新材料的推出。比如高电压、高容量正极材料,石墨烯、硅系、合金系负极材料等。上游锂矿资源看点在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垄断性;隔膜在于动力隔膜的进口替代;电解液在于六氟磷酸锂的进口替代和产业链的完整性,建议依照碳酸锂>隔膜>电解液>正负极材料顺序,寻找相应的投资机会。
优质个股值得关注
在碳酸锂方面,受下游需求爆发式增长,而新增产能缓慢影响,2015年工业级碳酸锂和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涨幅分别达到了151.47%和181.69%。而2016年碳酸锂新增产能释放仍缓慢,预计碳酸锂价格在一定时期仍将保持高点,建议关注天齐锂业、赣锋锂业、中信国安、西藏矿业、斯太尔、众和股份等。
隔膜是衡量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指标的重要载体,在动力锂电池中盈利能力最强。目前国内涉足该产业企业较少,所生产隔膜多数还应用在小型锂电池上,进口替代优势明显。预计2015年全球锂电池隔膜销量约14.1亿平方米,到2016年将会达到17.5亿平方米。建议关注沧州明珠、南洋科技、大东南、九九久、金辉科技、东莞星源科技、新乡格瑞恩、中科来方。
目前正极材料处于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且巨大的市场容量足以使其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正极材料市场目前已由钴酸锂为主向三元材料转移,开发性能稳定、高容量的正极材料仍是未来重点。重点企业包括当升科技、杉杉股份、中信国安、深圳天骄、天津斯特兰、湖南瑞祥以及余姚金和等。
太平洋证券行业研究员张学也表示,随着新建产能不断释放,磷酸铁锂电池供需趋于平衡甚至供应过剩。近期新发布的纯电动乘用车采用的电池中,三元锂电池成为绝对主力。预测2016年三元动力锂电池需求强劲,长期看好上游三元正极材料产业,推荐当升科技、杉杉股份。
电解液是盈利能力较强的核心材料。国内市场仍主要由国泰华荣、新宙邦、广州天赐等公司主导(占有率超过60%)。渤海证券预测,2015、2020年我国锂电池电解液市场规模将分别为18亿元、55亿元左右,2015~2020年复合增速25.03%。电解液厂商盈利将趋于分化,未来产业链完善、市场渠道优势明显、技术优势明显、产品性能批次稳定的优质电解液企业有望获得稳定成长。建议关注江苏国泰、东莞杉杉、天津金牛、新宙邦、天赐材料、多氟多等。
电解质六氟磷酸锂目前我国仅有多氟多、九九久、广州天赐、天津金牛等少数企业能够规模化生产。去年下半年来,随动力锂电池需求的增加,推动了六氟磷酸锂价格的回升。
新能源,科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