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锂电池市场发展迅速 如何跳跃短板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
2016-07-20 00:00
来源: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近两年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猛增,迎来了“黄金时期”。不过,在繁荣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如何促进锂电池产业健康发展?
锂电池市场发展起源
自1991年全球第一只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由日本索尼推向市场以来,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已走到其第25个年头。经过20多年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从无到有,先后超越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等其他二次电池而发展成为仅次于铅酸电池的第二大二次电池产品。欧洲知名产研机构AvicenneEnergy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0年至2012年间,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从0.5万kWh(1990年还处在试应用阶段)快速发展到3233.47万kWh(注:与国内统计的数据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是该机构对中国情况不是很了解),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9%,仅次于铅酸电池的3.26亿kWh。该机构的数据显示,2000年之前10年的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0.8%,之后10年为年均27.1%。
锂离子电池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抢占其他二次电池的市场份额,同时还在创造新的市场需求。锂离子电池首先切入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用了几年时间迅速一统天下,而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则快速退出这个市场。在目前镍镉电池用量最大的电动工具市场,2014年锂离子电池以60%的市场份额远超镍镉电池,而且市场份额还在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增强、以电动二轮和三轮车为代表的交通工具、UPS电源等领域,其中车辆启动市场占比约70%。在这些领域,锂离子电池都已开始蚕食铅酸电池的市场份额。
发展迅速进入黄金期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7.9万辆,动力电池整体出货量达到157亿瓦时,同比增长3倍多。动力电池的爆发式需求已经延伸到正极、负极和隔膜、电解液等相关材料产业以及上游锂矿资源产业。市场供求效应也开始显现,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原料,碳酸锂价格已经从2015年的每吨4.3万元,上涨到今年5月的每吨16万元。
动力电池出现爆发性需求,市场供应一度“吃紧”。国内不少锂电池生产企业甚至出现了让新能源汽车厂商排队等货的情况。面对火爆的市场行情,一些企业也提升了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副总裁谭立斌告诉记者,该企业今年规划的产能是去年的两倍。
“当前动力电池的投资力度还处于增强阶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8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肖成伟表示,2015年配套电池瓦时数约160亿瓦时,产值超过400亿元,而现在整个产业资金投入已超过1000亿元。
根据“中国制造2025”制定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突破100万辆。到2025年,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300万辆。同时,到2020年,动力电池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到2025年实现批量出口。
据了解,目前国内锂电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中原地区四大产业区域。而锂储量占全国80%的青海,正在试图打造又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锂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锂资源,在锂电市场中分一杯羹。
短板仍需补齐
锂电产业高速增长的背后,一些问题逐步显现。近些年,政府出台了多种形式的政策,促进电动车以及相关行业的快速起步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有专家表示,政府补贴情况下的电动汽车市场表现,并未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这种强刺激也容易导致企业盲目投资、企业对产品“逐量而轻质”等现象。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在利好政策推动下,不少汽车企业忙着上产量,竞相到电池企业催货,为及时拿到货甚至降低质量要求。电池零部件企业承受着巨大的交货压力,有的为了保供应,降低了质量标准,放松了管理,放缓了技术研发的步伐。这种现象非常危险令人担心。
得益于市场强劲需求,虽然当前我国锂电池产业已跻身全球第一阵营,但并不意味着与韩、日顶尖企业没有差距,比如在产品一致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一位锂电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韩、日巨头的产品不良率已经降低到3ppm级别,即生产的一百万只电芯中,不合格的只有3只;而中国企业的电芯产品合格率尚无法达到这一水平。
与此同时,行业还存在“小而散”问题。由于市场快速扩大,行业准入门槛低,大量研发技术水平不高的中小型公司进入锂电行业,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盈利能力上毫无优势。
此外,对于锂电产业来说,如何完善电池回收利用环节、减少环境污染,也是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废旧锂电池的数量约为250亿只。如果回收利用环节不够完善,将会造成巨大污染和资源浪费。然而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成本较高,企业回收利用水平不高,正是国内锂电产业的痛点,也是与发达国家锂电产业的主要差距之一。
多管齐下缩短差距
陈清泰表示,要打造一个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锂电产业链,首先应当适度降低锂电行业增长速度,加大研发投入,下大功夫抓质量,踏踏实实地解决暴露出的问题,厚积薄发,迎接电动汽车产业的爆发。
如何把握技术研究方向,缩短和国外顶尖企业的差距?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院长郭胜昌认为,除了制造工艺等环节之外,国内与国际顶尖技术的更大差距在于基础工业,“比如生产电池的自动化设备,在加工精度上还是和国外顶尖技术设备存在差距。因此,国家与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对基础工业的研究,从根本上缩短我们和世界顶尖技术的差距。”
同时,政府也要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和推动行业发展变革。有关专家认为,尽管目前工信部已发布4批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目录,但仍有57家电池企业进入该目录。若能将准入标准再提高,将有助于淘汰低端产能、提高市场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
针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科技部部长万钢曾表示,动力电池尤其是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之后不一定马上进行报废处理,可以进行梯级利用。也有很多企业看到了梯次利用市场的广阔空间,并试图进入其中。然而标准的缺失却严重制约着企业进入的积极性。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杨续来表示,如果不解决电池使用等一系列标准问题,梯次利用也无从谈起。因此,加强对退役电池的质量、性能鉴别、分级等测试评价技术和标准方面的研究,并制定相关标准,对推动梯次利用至关重要。
新能源,科技
相关新闻